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遂昌县妙高小学  罗艳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2.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利用串联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者先陈述结果,然后通过事例说明原因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中华不振”的的含义。

教学重点: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利用串联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不振”的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图片、文字介绍周恩来及他的12岁导入

1.出示:“12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次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周恩来

师:这是年近50的周恩来,在南京会见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时说的一段话。12岁那年,在周恩来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之成为了他一生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点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周恩来12岁那年,寻找问题的答案。

2.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崛”,正音,理解“崛”之本义,理解“为中华之崛起”的“崛起”乃强起来、富起来之义。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生自由读文

2.字词反馈

  魏校长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严肃     有志者当效此生

清晰而坚定  胸怀  抱负     疑惑不解     

热闹非凡  左顾右盼    惩处   训斥   

(重点理解“有志者当效此生”)

三.再读课文,把握大意

1.聚焦第一个故事,方法指导

师: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整个故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一个故事上。

2.学生默读1-10自然段,概括事件内容(尝试从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言行)

3.借助作业本,尝试用所学方法概括第2、3件事。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言行

新学年开始

 

修身课上

 

魏校长

周恩来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十二岁那年

初到奉天

伯父

周恩来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一个星期天

 

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周恩来

中国妇女

目睹中国女人受洋人欺辱,却无处说理

 

师小结方法:遇到一篇文章讲了多件事情的,咱们可以用这几件事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便能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了。请学生站起来,借助表格,用串联法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梳理事件之间的关系——先果后因

    1.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不过,咱们还可以说得简洁一些,比如用小标题:老师板书: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2.师:咱们来关注一下,这三件事情的先后顺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再尝试用“之所以……是因为”关联词,借助小标题,重新讲述主要内容。

周恩来之所以立志“振兴中华”,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

五.批注研读“中华不振”

1.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在感受最深的地上做上批注。

2.交流:

预设:中华不振,关键是“华人不振”啊

中国巡警不振: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谈感受,朗读指导,突出“不但不”,“反而”中蕴含的出人意料及愤怒)

围观的中国人不振: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反问句中读出“无奈 懦弱  敢怒不敢言  ”)

伯父的不振: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处说理。

同学们的不振:为家父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师小结:课文多次“中华不振”这个词语,课后老师也建议大家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