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
谢晓芳
《渔父》教学设计
谢晓芳
教学设计理念:
首先是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渔父》是一篇短小而优美有韵味的先秦散文诗,里面人物情感深沉,这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因此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朗读来体会文章情感和把握人物思想。其次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兼顾教师的主导。在充分朗读之后,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提问和交流,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教师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屈原和渔父的不同选择。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借助注释疏通文字,在课堂上提出疑问并合作解疑。
2、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讲究节奏的快慢,能找准重音,读出人物的情感。
3、从文中的具体描写中感悟屈原和渔父两个不同形象,,对不惧死的屈原的“憔悴枯槁”形象能深入思考并理解。
4、主动探析两者的不同选择,理解屈原的以死明志及渔父的以隐守志,崇敬屈原的选择,尊重渔父的选择。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主动探析两者的不同选择,理解屈原的以死明志及渔父的以隐守志,崇敬屈原的选择,尊重渔父的选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生存还是毁灭是一个永恒的选择。我们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渔父》,一起走进屈原和渔父的内心,看看他们各自有怎样的选择。
二、朗读学习法的引导
1、《渔父》是一篇优美而有韵味的散文诗,诗的特质是有鲜明的节奏和强烈的情感,这种特质,我们一般通过什么方式来感悟?
2、关于朗读的名言:清代著名学者姚鼐的一段关于朗读的名言,“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3、理解这段话:大声地读和默默地看效果有什么不一样?“悟”的是什么?
三、初读文章(正确朗读)
1、全班放生齐读全文
2、正音,释疑义
四、再读文章(有感情地朗读)
1、这是一篇对话体散文,文中人物语言该如何朗读?请找到文中的五段人物对话。
2、试着读一读这五段人物语言,在“曰”或者“问”、“歌”之前加上一个修饰语,准确表达说话者的情感和心理,并阐释理由。
(1)渔父见而(惊、诧异、不解)问之曰
(2)屈原(激愤、无奈、叹)曰
(3)渔父(委婉、劝慰、启发 )曰
(4)屈原(坚定、严肃、正色 )曰
(5)乃(悠然、愉悦、轻松、平和 )歌曰
3、同桌交流后全班个别交流,并试着朗读那一句话。
4、教师朗读
五、提问与交流:感悟形象,探析选择
1、学生提问与交流
关于交流与提问的提示:
你有什么问题?
先从大处提问,再从小处提问。
先从屈原角度提问,后从渔父角度提问。
你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
你可以继续提问,也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
2、教师心中预设的主问题:
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
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渔父形象?
面对浑浊的社会,屈原和渔父做出了怎样不同的选择?
3、为理解屈原的主动选择赴死而准备的材料:舍生取义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说:“生命,是我热爱的;道义,也是我热爱的。如果不能够同时拥有这二者,我就舍弃生命而获取道义。”
4、渔父的选择是否也值得尊重?
《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箕子:箕,音jī。殷纣王的叔父。他去劝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
【译文】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提问:孔子称微子、箕子、比干为“三仁”,具体的理由是什么?
你觉得屈原和渔父分别像这里的哪两位?
六、小结
如何看待我们的两位主人公?如何看待两人的选择?
屈原为了他深爱的祖国,为了他心爱的理想,为了他自身不可玷辱的高洁的品质,选择了纵身一跳,成就了千古美谈。屈原的人格像高山一样巍峨,令人崇敬,后人从屈原身上收到了巨大的感召。
渔父在面对黑暗的现实时,在遭遇理想破灭时,以平和而灵动的心态,理性地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远离世俗,逍遥自在,保持真我,他们的形象也活在我们的心中。
屈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渔父是淡雅有韵的一片,他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美丽的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