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褚丽萍
【教学过程】
导入:听说我们班同学语文都学得很棒,老师向大家请教一个字:
板书课题:勸學(戰國)荀況
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通常家长怎么劝勉我们学习?你的感受如何?(用一句话描述)(或问:你喜欢听吗?)
荀子的《劝学》却千百年来传诵不止,被奉为经典,为什么?我们来听听荀大师是如何“劝学”的?
活动一,抽查预习情况(齐读,正音)
活动二,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思考:荀大师劝学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设想一下:关于这个话题,如果母校请你给学弟学妹说说,你会说什么?怎么说?
(自由发言,因势利导)
看看我们同学的设想与荀大师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寻找作者观点的规律,作者的观点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
思考:荀大师用了什么方法来“劝学”?(为什么千百年来传诵不止,被奉为经典?)
师生共同探究第一段。(重在讲明白:学习很重要——意义)
1.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并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有yòu——又,知zhì——智、暴pù——曝、鞣róu——煣)、实词(中、参)、虚词(于、之)
2.理内容,明方法
小结:“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意在强调人经过学习就可以使知识水平得到提高。“青于蓝”是萃取,是提纯;“寒于水”是改变形态、状态,即从无形到有形。都是强调学习这种后天行为可以改变固有、天生的属性。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才获得的。“木”要改造为“中规”的轮,要用“煣”,金要“利”,就得“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多么重要,所以“学不可以已”。
活动三:学以致用。
具体操作:以第一段解析为例,明确第二、三段的论证方法(分组,选一段梳理)
小结: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现在我们同学知道其中原因了吗?——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活动四:结合《劝学》说说如何打造一篇成功的说理文?
内容——
结构(思路)——
方法——
语言(句式)——
……
师补充:(背景知识)
1.谈说之术……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荀子·非相》
2.形象化说理在先秦作品中非常常见,这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荀子时代,一个好教师的重要本领就是能够把深奥的道理运用贴切的比喻传达出来,使道理更浅显易懂)
3.荀子的文风与中国式辩论的特点。荀子选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这在西方的逻辑学中是没有严密的论证效果的。但是中国的文论很多都是这样的方式,况且实际生活中,不论是古代君臣论对还是当下父母劝说子女,这样的类比却比冷冰冰的逻辑论证更有效,因为它形象、易懂、容易取得共识。
荀子说理文在排比、对偶、比喻、对比、顶真等修辞上运用频繁。
三、布置作业
学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勸學(戰國)荀況
意义:知明无过正面设喻
学不可以已作用:善假于物比喻反复设喻
方法:积累坚持专一正反对照设喻